在许多地方配资股是什么,大年初一都吃饺子,早已成为年俗的重要环节。
不仅因为饺子的谐音是“交子”,很符合辞旧迎新之意,还在于饺子是一种更能体现阖家团圆、凝心聚力等美好寓意的美食。因为做饺子适合全家人参与。
现在流行从超市购买速冻饺子,倒是省事,但没有了包的过程,饺子的文化就缺了不少。不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手工包饺子的场景还是比较多的。至少在北方,这是欢乐过年的一项重要仪式。
先把适量的上好面粉和成团。和面是有讲究的,既不能太软,也不能太硬。先将面粉倒入瓷盆中,一边加入温水,一边用手搅拌。慢慢地,散面成粒,集粒成团,再后来小团聚合成一个大面团。这个时候,双手粘满了湿面,需要擦上点薄面,双手互搓,掉下许多细小的面粒,再将其容入大面团之中。接下来便是揉面,要不断调换面团的方位,从各个角度反复揉压。揉面既是个力气活,也是个技术活。就前者而言,力度太小,面揉不到,影响后期擀皮效果;就后者而言,和面高手要做到“三光”,即面团光润、盆壁光洁,而且双手不粘湿面。和好的面团要盖起来,发酵一会儿,谓之醒面。
展开剩余65%醒好的面洁白柔软,富有弹性。然后切分、揉搓成若干小面棒,再用手揪成一个个小面球,基本以塞满掌心为度,在山西老家,这个环节叫做“揪剂子”。
接下来就是擀皮。先将剂子放在平滑的面板上,洒上点干面粉,以防粘连。将小面球用手掌轻轻地压成饼状,然后用一根不粗不细、又圆又光的小木棍开始辗压面饼,一手转动擀面杖,一手转动面饼,反复十来下,一张又薄又圆的饺子皮便擀成了。技艺高超者一次可以擀两张甚至三张。
擀饺皮需要有平整光洁的面板,和圆溜的擀面棍。小时候家里没有专用的擀面棍,用的是平常擀面条的中号棍,有手腕粗、小臂长,转动起来不灵活,自然效率比较低。而效率更低的则是手工揑皮,记忆中爸爸的这一手艺比较好。他将一个剂子用两手拇指、食指交替挤揑,由边缘到中心,逐渐形成一个凹形,像小碗,也像一个迷你鸟巢,很适合收纳饺子馅。手工揑出的皮儿虽然厚薄有点不允,但煮出的饺子特别有嚼劲。
饺子之所以好吃,与馅儿的调制有很大关系。在和面之前,馅儿要剁碎、拌好。剁馅既考验刀功,也耗费一定体力,没有耐性很难做好。饺子馅具有很大的包容性,想吃什么都可以包,肉馅有羊肉、猪肉、虾仁、蟹黄等;素馅有白菜、芹菜、鸡蛋、萝卜丝、粉丝等。不过,大多数是混合馅,单一食材的饺子似不多见。
各种食材在搅拌过程中,加入食盐、香油、葱丝、姜丝,还有鸡蛋、淀粉等,用筷子反复搅动,让调味佐料不断融入肉末、菜粒之中,使肉香、蛋香、菜香、调味香充分混合,最后成为有滋有味的粘稠糊状。把调制好的馅儿用筷子夹一坨,放在擀好的饺皮上,用手将四边拢起来,封好口沿,饺子就包好了。小时候过年吃的主要是白菜、萝卜猪肉馅饺子,老家人起了个好听的名字,叫“三鲜饺子”,因为食材就那么多。
至于饺子的形状、大小、式样,那就因人而异了,即使同一个人包的,前后也不一样。这大概是手工水饺与机器水饺的差异吧。造形是饺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的像元宝,寓意富贵;有的似麦穗,象征丰收;有的乍一看好比一艘小船,自然有期望平安顺遂之义。男孩子包的饺子多半是“四不像”,被大人们戏谑为“起哄”。大人们还会将一枚壹分或贰分硬币偷偷包入某个饺子中,煮熟之后,谁吃到了,就说明“有福气”,预示着一年之内将吃到很多“好吃的”。
包饺子最适合于集体劳动,一个人擀皮,多个人包;一边包,一边聊,你包的怎样,我包的怎样,瞧一瞧,比一比,有说有笑,其乐融融。尤其是除夕晚上,一家老少围在一起,包着饺子,拉着家常,欣赏着春节联欢晚会。屋外旺火高烧,鞭炮声声;室内灯光璀璨,馨香四溢……一家人将美好、和谐与祝福、期望都包进一个个精致玲珑的饺子里。
大年初一早上,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配资股是什么,一家人在愉快品食的同时,开启了新的一年。
发布于:江苏省